聚会老公不让我穿内裤 穿内裤给老公看 宝贝饿了,老公来喂饱你
聚会老公不让我穿内裤 穿内裤给老公看 宝贝饿了,老公来喂饱你
几个老同学一起吃饭,席间的话题自然少不了老公和孩子。
“他每天都出去打麻将,整晚都不回。”同学A提起老公,恨恨不已。
“那怎么行,你得想办法治治他啊!”同学B快人快语。
“怎么治?我什么招都用了,就是治不下来。威胁离婚,人家立马认错,过后一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离家出走一周,人家知都不知道。我还能怎么着?”
“或者,你要搞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同学C另辟蹊径。
“我觉得他是这样想的。。。”同学A开始娓娓而谈。
然后一桌子同学立即化身为“知心姐姐”,一个个口吐珠玑,舌绽莲花。当事人在四面八方飞来的“好主意”包围中,频频点头颔首,宛然一幅提剑在手、信心倍增的模样,只等着回家把这些主意挨个使上一遍,不怕老公不浪子回头。
三个月后,再次聚会。一见面,大家自然问起上次的疗效。
还不是“然并卵”?A同学一声哀叹。
当然,我们所有的建议和主意都是在揣测和分析“老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分析对方,并据此设计种种方案,试图通过实行这些方案来达到改变“老公”、控制“老公”的目的。可是我们却没意识到,这些方案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第一,我们对“老公”的揣测未必是对的;第二,就算是对的,“老公”也未必会按我们的套路来,随你怎么使尽千方百计,他老人家只一计,不配合你就完了。所以,把改善二人关系的努力聚焦在对方身上,这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什么才是对的方向呢?从我出发,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弄清自己究竟要什么,自己在这份关系中能得到什么、需要付出什么,自己的所言所行是促进这份关系还是破坏这份关系,自己又该做些什么来好好经营这份关系等等。
有人说,夫妻关系就是双人舞。刚开始的时候,两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舞蹈中,自然会齐心协力、天衣无缝。可时间一长,双方都开始懈怠下来,舞步也会不期然地开始出现错乱。错乱也没什么可怕的,再慢慢调回就是。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调整呼吸、收摄心神,确保自己跟上音乐的节奏。当你气定神闲,步伐和谐,自然就能带动对方慢慢跟上和谐的节奏。否则,你自己心神散乱、舞步凌乱,对方只会更加频频出错,破罐破摔。
当然,也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双方舞步的不和谐并不是由于懈怠造成的,而是有一方想换人、故意跳错。这就更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控制不了别人,能控制的永远只有自己。别人要换就换呗,反正我还是好好跳。当你只管跳好自己的舞步,想换人的另一方会发现,原来你才是跳得最好的,说不定又会重新回到你的怀抱。就算不回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跳得好,何愁没有别的舞伴来找你?
总之,夫妻关系确实需要经营、需要维护,但绝不是以改造对方、控制对方的方式。恰相反,最可靠、最有效的方式是把伸向对方的手缩回来,安守本分,做好自己。当你做好了自己,就会心有所安,而不会只顾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而徒自抓狂,白白浪费自己的心神和力量。把力量收回来,聚焦在自己身上,以不变应万变,进可攻、退可守。当夫妻间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做好自己能守住界限,避免矛盾扩大;当夫妻间出现外敌的时候,做好自己能保存力量,避免损失。这样收放自如,万无一失,何乐而不为?
聚会老公不让我穿内裤 穿内裤给老公看 宝贝饿了,老公来喂饱你
关于“做自己“,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闺蜜生性活泼,爱说爱唱,可惜年轻时要忙工作、忙孩子,顾不上这些。现在渐已步入中年,孩子已大,事业已稳,生活中再无其他精力牵扯,遂将年轻时的爱好从头拾起,与一帮同好组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隔三岔五地组织一些合唱、广场舞、戏曲表演等艺术活动。正在闺蜜自以为重新活出自我、寻回了生命的“第二春”之时,老公发话了:那个什么艺术团,你以后不要参加了哈。女人的使命是在家相夫教子,天天一大群男男女女的在外面疯,像什么话?
闺蜜一向很在意别人的感受,结婚以后更是将家庭看得比天还重要。之前虽然也明知老公对她参加这些活动不高兴,但人家既没明说,她也就装不知道,掩耳盗铃地硬着头皮继续。这回老公把话挑明了,闺蜜再没法装下去了,只好答应老公,退出团队。可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满腔郁闷,整天咕哝着“凭什么要我放弃我喜欢的东西”。遇到要好的朋友,就会迷茫地问,老公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之间有矛盾怎么办,是应该该放弃自己的需要,顺应老公的需求,还是该坚持自己的需要?选择前者表面上能维持家庭和谐,可我心里不舒服;选择后者,老公不爽,势必两人之间会发生冲突。我该怎么办?
来来来,先放下这些纠结,一起去看场电影如何?
看完《寻梦幻游记》出来,闺蜜似有所悟,看来我听从老公放弃喜好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且慢,亲爱的,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只是影片的,不是你的。既然你能轻易接受导演的价值观,那为什么不索性接受老公的、接受我们传统文化所告诫女人的?你为什么还要纠结、不甘?别忘了,米格放弃梦想选择家人并不是遵守家规、听从奶奶的结果,恰恰是他抛开家规和奶奶,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并进而去探索、实践的结果。
“永远不可接触音乐”,这是米格从一生下来就已经存在的家规。米格很热爱他的家人,他无意违逆家规,顶撞家长,可音乐却如他的另一个生命,与他如影随形,须臾未离,米格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左右为难、痛苦迷茫。一直到冲突达到最高潮,12岁的米格终于放弃于他而言只是一种教条的家规,而是循着内心真实的渴望,勇敢地踏上了追寻音乐的逐梦之旅,开始了他自己的真实人生。于米格而言,他的前12年,并不曾真正在生活,只不过是替他的家庭而活。一直到这时,他才开始活出自我,为自己而活。
也许他实践的结果与奶奶告诉他的一样,原来,真的是“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但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米格自己的观点,是他经过自我探索和实践,从心而发真真切切意识到的,而不是由家族规定、由党和国家宣扬、由老公告知等种种莫名其妙方式得到的。人只有在基于自己的真实内心前提下主动行动,而不是出于外在的种种告诫和教条被迫选择,才会心怀坦然,不忧不惧,否则,纠结和迷茫只会是人生的常态。
总之,“做好自己”有两层意思:一是把向外的焦点收回,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安守本份,只管做好自己,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二是要弄清界限,守住阵地,不要把事关自己的选择交由别人作决定,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
与所有的女同学、女闺蜜共勉!
更多文章请关注:哪个妞污,那个妞污! ng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