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真情而非表演 – 哪个妞污

“感恩”是一种真情而非表演

“感恩”是一种真情而非表演


时间:2014-06-08

来源:健客网社区

摘要: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论滑落到何种程度,只要生命不息,在公众的精神深处就不可能完全泯灭掉良知和感恩的心。

  对于被救助者来说,灾难本来就是一种伤痛的记忆,在央视要求他们感恩戴德时,是否忽略了他们作为弱者的心理感受……”感恩”晚会无人到场,并不意味着”心”的缺席。在编导指责被救助者不懂感恩之前,是否应该


“感恩”是一种真情而非表演

对于被救助者来说,灾难本来就是一种伤痛的记忆,在央视要求他们感恩戴德时,是否忽略了他们作为弱者的心理感受……”感恩”晚会无人到场,并不意味着”心”的缺席。在编导指责被救助者不懂感恩之前,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你对社会的底层生存,到底有多少感同身受?你对你的衣食父母,到底有多少宽容和感恩的心?

今年雪灾中,湖南衡阳农民刘吉桂与自己的兄弟一起将京珠高速上一辆出车祸大巴内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用自己积攒的一千多元钱免费提供了四天的食宿。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这些乘客到节目现场见恩人,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在手记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而公众却看法不一,有人谴责那些受助者,但也有人批评《对话》编导不该这样指责他们,“不参加你央视节目就叫不懂感恩?”实际上,那些受助者此前都曾参加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还给刘吉桂敬过酒。(本报今日10版)

有人说,我们正身处一个“不懂感恩”的时代。这话在对央视编导的反批评上得到了充分印证。可以说,这样的反批评比不感恩者更让人“寒心”。然而,网友的意见却也道出一个实情,那就是感恩已不是一个态度那么简单,还是一种现实选择,甚至已经成为某种道德和情感的重负。在感恩与不感恩之间,其实隐藏着一个社会秘而不宣的心理症结,隐藏着人们与世界的紧张关系,隐藏着一个群体的隐私保护和权利之痛。

被救助者拒绝当面谢恩,并不见得他们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其中既有现实的生活考虑,也有心理上的别扭感在作怪。而这种“别扭”恰恰是由于对感恩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反感和排斥。央视欲弘扬感恩文化并没有错,但不应实行道德勒索,更不应扮演“撒盐”的角色。对于被救助者来说,灾难本来就是一种伤痛的记忆,在央视要求他们感恩戴德时,是否忽略了他们作为弱者的心理感受?是否混乱了一个概念:感恩,到底是内心的情感活动,还是形式主义?

说实话,被救助者并没有上电视谢恩的义务。如果说谁该“谢恩”,我想更应该是政府部门。雪灾作为一种自然和公共灾害,承担最大责任者应该是政府。刘吉桂的救助行动事实上是在为地方政府分忧,地方政府才是其义举的最大得益者。如果当地政府部门不对刘吉桂的义举有所感激,被救助者又岂能承载太多的感恩之重?对被救助者的道德讨伐岂不是太过苛求?

时下,媒体热衷于炮制种种情感节目,不少电视台都在不停讲述“底层悲剧”。以“底层悲剧”唤起社会同情心,从而触发制度和公共管理层面的改革欲望,本是件好事,也是媒体的责任所在。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节目普遍都有走偏的趋向:节目的主持人,越来越热衷于挖掘弱者的隐私,似乎不逼问出他们的热泪,这档节目就算不得成功。这就让人对这些节目的动机大为疑惑,这究竟是在安抚弱者,还是展示伤口?究竟是为弱势群体张目,还是为了追求收视率?

我想说的是,弱者也是有尊严的,惟其弱,其尊严也格外不容践踏!即使媒体是出于良好的用心,也应该考虑弱者的社会感受。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论滑落到何种程度,只要生命不息,在公众的精神深处就不可能完全泯灭掉良知和感恩的心。“感恩”晚会无人到场,并不意味着“心”的缺席。在编导指责被救助者不懂感恩之前,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你对社会的底层生存,到底有多少感同身受?你对你的衣食父母,到底有多少宽容和感恩的心?
(实习编辑:刘霏霏)

更多文章请关注:哪个妞污,那个妞污!  ngn5.com    女娲健康心理吧   http://ngn5.com/category/jiankangxinli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