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挫败感也能遗传
女娲心理导读:食物和毒素对人的改变作用固然已使人感到惊讶,但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表观遗传学还能在心理层面上发挥作用。—— 哪个妞污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男性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会对他未出生的孩子造成影响。他们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他们摄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他们经受过的创伤,他们的贫穷或者无力,还有他们生育时的年纪,都会影响他们未出生的孩子的健康。其实,食物和毒素对人的改变作用还不是那么让人惊讶,虽然这个作用能往下遗传那么多代确实让人意想不到。真正出人意料的,是表观遗传学还能在心理层面上发挥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父亲的遗传影响,我访问了西奈山医疗中心(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实验室的心理治疗师埃里克·内斯特勒(Eric Nestler)博士,他在雄性田鼠身上进行了一项非常使人不安的实验,内斯特勒博士将其称之为“社会挫败感”实验。
他的研究人员把体型很小的普通雄性田鼠和体型很大、脾气暴躁、过了繁殖期雄性小鼠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每天让小鼠攻击田鼠大约5分钟。如果用透明板将田鼠和小鼠隔开,板上便会留下施暴方(小鼠)为了攻击弱小的一方(田鼠)而留下的爪印。内斯特勒博士说,所有这一切都让这些普通的雄性田鼠体验到了“一个可怕的压力水平”。这一过程会重复10天,每天都会换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有一只不同小鼠来折磨这些田鼠。当这一过程结束之后,大约2/3的雄性田鼠都表现出了田鼠意义上的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都是永久性的,可以被测量。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不幸的雄性田鼠跟正常的雌性交配。它们的幼崽长大后,往往会对社会压力做出过激的反应,变得非常的焦虑和沮丧,连糖水都不喝。这些鼠二代也会尽可能地避免和同类接触。
内斯特勒博士并不确定这些田鼠爸爸们是如何将自己的创伤遗传给了下一代。可能是通过精子,也可能是通过一些更为复杂的先天和后天作用,既涉及精子,也包括其他一些因素。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内斯特勒博士的研究团队不让这些“挫败”老鼠直接与雌鼠交配,而是把它们杀死后获取精子,然后用人工受精的方式使雌鼠受孕。这样生出来的后代基本正常。内斯特勒博士表示,或许是在一个不恰当的发育阶段获取了精子,也有可能是雌鼠在跟这些非正常的雄鼠交配时觉察到了什么,某种信息素或是叫声之类,反正这使得雌鼠的身体没有给予幼崽充分的养分和保护。雌性不会在非最优雄性的后代上投注精力,这是我们早就知道了的,这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也非常合理——干嘛要把资源浪费在孬种身上呢?
然而,说到年龄的表观遗传作用,谁都不会否认像化学物质的侵袭、日常生活中所经受的社会挫折,这些都会影响到精子的质量。女人生下来就把她这辈子全部的卵子都带好了。而等一个男人40岁时,他的性腺细胞为产生精子已经分裂了610次。到他50来岁时,这个数字会增至840。每一次这些细胞自我复制,DNA链上都有可能会出现错误。一些研究人员现在认为,这些错误中有一部分反映的不是随机的基因突变,而是基于生活经历的表观遗传标记,这些标记会经由精子传到胎儿身上,并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衰老的性腺细胞更容易出错,因为负责发现错误并进行修补的DNA片段已经在表观遗传的作用下失去效力了。无论如何,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生育时年纪较大的男性,他们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更高。
在去年发表的一项超大规模人口研究中,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 of Sweden)的研究院克里斯蒂娜·哈特曼(Christina Hultman)对超过100万人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在去掉母亲的年纪及其他已知致病因素的影响之后,50岁以上男性生的孩子患有自闭症的几率是29岁男性的2.2倍。当男性生育年龄达到55岁时,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增至29岁时的4.4倍。
那么,父亲年龄老化是近年来儿童自闭症诊断激增的主要原因吗?今年8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冰岛的78个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父亲的生育年纪越大,精子中含有的突变基因越多,这是迄今做出的最有力的发现。而这些突变之中,有一部分之前已被确认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有关。
纽约州精神病学研究所(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的心理生物学教授杰·金里奇(Jay Gingrich),将两组小鼠幼崽的生理状况进行了对比,它们的父亲分别是鼠龄3月左右的雄性小鼠和鼠龄12-14月的雄性小鼠。金里奇告诉我说,两组幼崽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惊天动地”——体重都差不多,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当它们成年之后,差异便显现了出来。父鼠年纪更大的那组幼崽缺乏探索的个性,它们听到大的噪声后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跟人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听到类似声响后会出现的反应非常相似。
这个结果看来“差异很细微”,但金里奇博士将幼崽成年后的行为资料用一个钟形曲线表示出来之后,区别就看得很清楚了——“绝大多数”高龄小鼠的后代是“完全正常的”,分布于钟形曲线的中间部分;真正的差异出现在两端:高龄小鼠的后代患有认知或行为障碍,成为一只“离群索居怪异鼠”的几率足足增加了6倍。另一方面,低龄小鼠生出性能超高后代的可能性,也大约是高龄小鼠的6倍。“我本质上是个怀疑主义者,”金里奇博士说,但这些结果还是让他深有所动。
关于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它们是如何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毕竟,拥有这些症状的人一般来讲都不会在情场上得意。金里奇博士表示,我们不得不考虑父亲偏高的生育年龄及其表观遗传效应,这可能解释了在整体医疗环境改良下,为何精神分裂和自闭症的发病率维持原状,自闭症可能还在上升。而从残忍的“适者生存”的角度来看(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后代有什么优势),还不清楚这些家伙在生殖中取得了多大胜利,也不清楚这些基因是如何在人群自我维持的。
来源:果壳(哪个妞污微信:心灵治愈课,zhiyu365)
女娲会员测试:幸福感测试
心理FM:真正的喜悦是勇敢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