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mail与纯真的网恋时代
仅以此文缅怀70、80后老年人纯真的青春
Hotmail是一个迷之符咒,爱它的人多数有故事。就像82年拉菲,就算不懂酒的人,也能时不时挂在嘴上装个逼。
如果你用过Hotmail和MSN,或多或少我看到了你的青春在那个闷骚时代里摇曳不定的样子,那是躁动和骚动融合得非常hot的时光。
Hotmail对于我是一种情结,至今还在用,舍不得注销,不确定再过几百年它会不会像比特币那样突然走红。从诞生到完蛋,寿命短短不过十几年,见证了以80后为主的那一代老年人,迅速崛起、茁壮成长、似懂非懂的青年过渡期。
MSN是那个年代的文明,逼格比QQ高了几条马路,而Hotmail就是MSN的大后台。交换MSN账号是证明双方是同一个层次的钥匙,hotmail邮箱地址掏出来都仿佛闪着耀世之光,“我最牛逼”。它本身带有一点点暧昧的歧视,说不清道不明的傲娇,碾压了一大部分使用所谓的“不上台面邮箱”的人,以及更多根本不用电子邮箱的人。说白了,似乎就像现在住内环大平层的瞧不上外环大别墅的,“虽然总价差不多,但我们才是高端的范儿”。
后来,太多东西在产生了巨变,包括我们自己。
用过Hotmail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
Hotmail本身以及那些用过Hotmail的人,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特征:很容易被代替。当然,每次一爆此邮箱,免不了被人(充斥着复杂情愫地)嘲笑:哇,没想到你是老年人啊!我笑了,心里一万句草泥马在奔腾:你连hotmail邮箱都知道,你不也是老年人吗。
你们这群用hotmail的老东西,快让开点,别挡着00后信号了。
就拿群众最喜闻乐见的“纯真的网恋”来说,就只属于这一代人,空气中飘散着暧昧的二进制味道,前无古人,后面的来者又变了味。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什么叫纯真的网恋。
怀念当年的社交平台聊天,全靠走心。学生们还相互喂食心灵鸡汤,鼓励鞭策,交流成绩,喜欢的异性默默关注,不喜欢了也不用取消关注,形式简单流畅,毫不费力。简直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情节。真的很纯洁,大家都谈感情。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聊天都是耍流氓。其实拨号上网每个月电话费也要200多,这是交友的唯一成本。
当年还没有微信和陌陌,附近的人可能连手机都没有。
但是如今,当你微信上收到美女主动加好友,很有可能是三种情况:
1. 卖茶叶
2. 按摩店直销
3. 房产中介的
如果是帅哥主动加好友(头像是四大天王之一或俱乐部头牌球星之一),那基本就是一种情况:约炮。
一个纯真网恋年代的标配曲线图:
聊天室、IRC、ICQ、OICQ、QQ、MSN…
QQ号是7位数的中产精英,当年大多都是hotmail的忠粉。在风华正茂懵懂期的他们,社交平台里还涉世未深,很有可能初恋就来自于各大聊天室。有资历的90年代青年精英们的网恋思想教育启蒙基本来源于聊天室,简单粗暴点的混迹于凯利、栗栗、思强、东方网络,温婉含蓄点的就去新浪和网易,高手们同时开着MIRC窗口,双管齐下,技不压身。
聊天室是用来练眼神和记性的,刷屏速度之快令人发指,就在那密密麻麻的聊天内容中,找到自己在意的一个人,并紧随TA,那番紧张刺激惴惴不安不可言表。屏幕不停翻滚涌动着暧昧,字里行间都是纯纯的幻想,这种低调的激情现在孩子不懂。其实当年的聊天室和现在的微信群性质差不多,只是少了表情包和红包。对方什么心情,什么态度,一点一滴细微的情绪变化,全靠猜。
经历过那些的人才能明白,任何一览无余的情感宣泄都是肤浅的低级的,只有在内心反复揣测,推翻,再揣测,验证,再推翻…才是网恋真正最高级的味道。
“我的第一个网友是个初三的小女生,期末考完试还跟我汇报成绩,从来没见过面。”——(来自读者)
“中学时候第一次聊qq,我发小帮我申请的,取名‘我是帅哥’。我诚惶诚恐的每次都先跟人家说,其实我不帅。”——(来自读者)
“上学时有个外地网友,我还跑故宫给她买了张明信片寄过去。”——(来自读者)
“第一次见女网友是她姐姐陪她一起来的,趁女网友去洗手间的时候,她姐姐还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要好好影响她,家里对她希望很大。”——(来自读者)
“msn留下一个遗物,到今天,我的电脑日历只要同步live,就会有所有当初联系人的生日。”——(来自读者)
回顾:
写字楼名媛生活指南
优雅回复朋友圈套路指南
鸡汤文套路指南
上海各收入阶层哭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