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的区别是什么
“宦官”和“大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指的是在东方专制王朝体制的国家中,经过阉割、在皇宫里伺候皇帝及其皇家的男人。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宦官”和“太监”是有区别的。
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的由来
宦官之称,据文献记载,西周就有,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成书于唐代的典志体史书《通典》在其《职官·内侍省》中对内廷机构做历史性梳理的时候,曾提到宦官起源:“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
宦官,原是星座来命名的,你们原来是天上的小星星!因其在帝星之侧,故用来称呼皇帝周围的亲幸之人。
为什么说宦官和太监不一样
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也就是说没有阉割的普通男人也是可以充当宦官的!所以说秦朝的赵高也未必就是阉人,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的老领导宦者令缪贤也未必没有鸡鸡。东汉建立之后,估计汉朝刘秀害怕被戴绿帽,所以做了宦官制度改革。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据此可知,“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的事情。
那么“太监”又是怎么回事呢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契丹人所建的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续文献通考·职官考六》中记载,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一官。与辽并立的北宋,以及日后崛起的金朝都有借鉴这种官制。后来一统的元朝反而隔代继承了辽朝的太监官制,所设各监也有“太监”一官。如利用监有太监五员,章佩监有太监四员,典用监、典牧监、秘书监、度支监、中尚监各有太监二员。
在元代,太监是上述各监中的二级官吏,他们并非尽是被阉割之人,大部分是同其他部门官吏一样的健全人,所以在元朝当太监,大部分是有下面命根子的!据《续文献通考·职官六》记载:
“至元十五年置尚用监,二十年罢,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监,……至大元年升为院,四年复为监,参用宦者三人。”“元秘书监…至元九年置,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
从上面的记载可见,元代各监中的官吏不是或多数不是宦者,否则史书上就不会有“参用宦者”的记载了,所谓“参用”即为少数。《元史·许国枕传》载,礼部尚书许扆后来成为“尚医太监”。礼部尚书肯定不会是被阉割过的人!可见,元代确实有非宦者为太监之例。
宦官和太监之争由何而来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或者说二者才变成一个概念。《明史·职官三》记,朱元璋在至正十七年,也就是明王朝尚未建立的吴王时代,就更定内官诸监,设立了内官监、神宫监等专掌宫廷奉侍的九监,其成员“皆于内官内选用。”至正二十八年,将内官诸监增至十一个,各监皆设太监一人统领。朱元璋称帝后,建立明朝之后,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其中十二监为:
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这十二监的头目称作太监,都是由宦宫充任。如著名宦官王振、魏忠贤就分别是英宗朝和熹宗朝的司礼监太监,汪直是宪宗时的御马监太监,王瑾是宣宗时的御用监太监,李芳是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在明代,充当太监者必是宦者,但明代的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可见,太监地位很高,一般的宦官是没有资格称为太监的!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顺治十一年,成立十三衙门掌宫中事,在衙门中行事的人都是宦官,他们还被封为职称不同的各种太监,设“总管太监”为其首领,共分六级,隶属于“内务府”。因为清将奉侍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太监也失去了在宦官体系中比较高级的那种地位了,所以后世也就不知道宦官和太监的区别了!
更多文章请关注:哪个妞污,那个妞污! ngn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