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从来不过二选一的生活
富书
你想要的生活,其实没那么贵
女娲作者: :唐一(富书签约女娲作者: ),来源:女娲社区 富书(ID:zhongchoudushu),转载请加fushulf
对不起,我从不过二选一的生活 来自富书 00:00 13:29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小麦子朗读音频
千万别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选择之中。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突然问我,说最近有两个男生在追她,她有点纠结,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好。
一个很有上进心,长得也好看,但我和他之间没啥话题,聊不到一起;另一个和我挺聊得来的,而且家里也有钱,但就是长得太丑了——丑到什么地步?我看到他真人就有点想躲。你觉得我应该选哪个?
耐着性子听她讲完,我说:“对不起,我不会回答这种二选一的问题。”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又打出一行字:
既然两个都不满意,为啥一定要在这里面二选一,我两个都不要,再去找一个又帅又能聊天又上进的,不行吗?
我这个朋友是圈里小有名气的才女女娲作者: ,出过几本书,给好几家大平台供稿,最关键是人也好看。
以她的条件,这两个男人任何一个来追她,可能她都不会理睬,但两个人一起来追,她却陷入了一个“必须二选一”的困境。
我想起了一个出现在无数经典销售教材中的销售技巧:
不要问“先生,你要不要加一个鸡蛋”,而是要问“先生,你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这个时候,他就会被困在你所提供的两个选择中,在“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之间摇摆不定。
在他纠结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其实他是可以不要鸡蛋的。
一、只能二选一,这是不成熟的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菲施霍夫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他对105名青少年进行了采访,向他们提问一些“是否”式的问题,问题包括了“应不应该和男朋友分手”、“应不应该和朋友一起抽烟”等。
结果显示,超过65%的青少年最后在“是和否”两者间进行了选择。
这个调查的意义何在?
菲施霍夫教授的回答是:
根据这个调查,我们发现了,青年人总会孤立地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去思考其他选择。
问他们“要不要去派对”,他们真的会一直在思考派对本身——去,还是不去?一个成熟的人想的应该是,我需要在派对上待一整晚吗?可不可以先看个电影再过去,或者先过去坐一会,和熟人打打招呼,然后再跑去酒吧喝酒?
菲施霍夫教授将其称为“认知气泡”,在“认知气泡”里面,人们看不到更多的选择,相当于思维被局限住了。
在生活中,陷入“认知气泡”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
我的朋友阿来,大学四年就只在纠结一件事情——“毕业之后,我应该回老家还是留在广州?”
阿来是家中的独子,老爸是当地银行的头儿,所以高考填报志愿就帮阿来报了金融,打算让阿来一毕业就回老家进银行。
但阿来知道,自己对银行工作根本没有兴趣,更不想回到老家那小县城,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
大学四年,这两个选择的冲突就时不时出现在阿来的生活中,每次他爸提起这事,阿来都只是含糊回应就算了。
但临近毕业,阿来也不得不做出选择了。那段时间,他像着了魔一样,不断和大家重复着这两种选择的利与弊:
回老家,意味着稳定的生活,较低的生活成本,不如意之处就是生活太平淡,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留在大城市,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但必须要离开家人,同时要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
在这两者间,阿来一直摇摆不定,一边是家人的期待,另一边是个人的意愿,这样的犹豫既痛苦又无效,就像天平的两极,往哪一边添加砝码都于心不忍,自然也没法达到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结局。
同样,我的室友阿辉,和阿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爸在老家开了好几家餐厅,准备阿辉一毕业就回去接管生意。
阿辉同样也不愿意回老家,刚开始也和他爸吵了好几次,谁也说不服谁,最后阿辉突然想通了,他开始问自己:“除了回老家继承家业和留在广州工作,我毕业后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他仔细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
父亲希望自己回老家,主要还是疼爱自己,觉得自己独自留在大城市打拼太不容易,倒不如回家继承家业来得轻松愉快。
因此,如果能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外打拼比在家更有前途,那他肯定也会支持自己了。
于是,阿辉和他爸达成协议,先不回去接班,在外打拼几年,历练一下自己,如果做出了成绩就继续做下去,如果做不成,就回去接班。
反正他爸现在也才50多岁,对企业家来说还是年轻力强,根本没到阿辉接班的时候。
除此之外,阿辉并没有死守北上广深,而是选择去了离家较近的武汉,那里互联网产业也很集中,阿辉找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几番组合拳打下来,阿辉的爸爸也没什么意见了,全力支持儿子在外打拼。
有了爸爸的支持,阿辉毕业之后走得非常顺利,先在一个互联网公司打拼了一年,成为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公众号运营达人,后来干脆自己成立了公司,年收入近百万。
阿辉的故事,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生活的答案,并不仅仅只有“是”或者“不是”,无限可能的生活并不能被有限的答案所限制。
你想怎么回答,需要你根据现实情况,尽可能地明确各方面的要求,然后通过不断的沟通、磨合、取舍,最后选出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把复杂的人生,简化为非此则彼的“是和否”,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我们活着,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是我们自己的主动选择。
正如俞敏洪说的那样:“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和精彩,都从你自己的主动选择开始。”
二、请时刻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是重度选择困难症患者,总是在各种选择面前犹豫不决,要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不被狭隘的眼界所困,拓宽自己的选择范围。
在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办法——“消失选项测试”,又叫“阿拉丁神灯许愿法”。
这个办法,出自国际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希思兄弟的著作《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阿拉灯神灯的故事里面有一个灯神,能够满足每个人三个愿望。
现在,我们来幻想,灯神还有个脾气古怪的哥哥,他并不帮人实现三个愿望,而是将人们的选择随意拿走。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请你回答:如果你不能选择任何一个你当前正在考虑的选项,你还能做什么?
希思兄弟在书中讲了一个例子。
桑德斯是某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的主任,她正在纠结于要不要解雇掉行政助理安娜。
安娜主要负责两项工作:处理办公室的行政事宜;充当“前台”与前来咨询的学生交流。
安娜善于处理办公室事务,却非常内向,并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做“前台”出了不少问题。
可是桑德斯并不能轻易炒掉安娜,因为大学对解雇员工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要经过好几个月的程序,这期间大家面对面会非常尴尬。
这时候,女娲作者: 之一的丹·希思和桑德斯交流,他发现桑德斯已经把这件事浓缩为一个问题——是否炒掉安娜?
于是,希思就用了这个办法引导桑德斯去进行思考,他问:“如果你和安娜将一直工作下去,她又做不了前台的工作,你会怎么办?”
桑德斯想了想:“我们可以请一些其他员工来顶替她的工作,或者专职人员工作一小时,其余时间找些兼职的学生。”
希思问:“这样做可行吗?你们能肩负起学生的工钱吗?”
桑德斯说:“学生的工钱并不贵,每小时2.5美元,一天也就多出20美元。”
就这样,希思只是提醒了桑德斯一下,她只花了不到一分钟就想到了另一个可行的选择,每天只多花了20美元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安娜能够全身心把时间投入到办公室行政工作之中。
其实,这个办法完全能够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正在为是否离职而烦恼,请问一下自己,除了离职或者留下,我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在纠结,这条漂亮的裙子买还是不买,那问一下自己,不买这条裙子我又想自己漂亮点,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花几千块办一张健身卡锻炼身体,那请想一下,除了办卡,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锻炼身体;
这样一来,或许你就会发现,如果不离职,或许你可以和老板谈一下,改变一下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待遇;
如果不买这条漂亮的裙子,或许你可以去买一条便宜但更好搭配的披肩,或者干脆不买裙子,去买瓶神仙水或者小棕瓶;
如果想健身又不舍得办卡,或许你可以每天早起去江边跑步,或者在家自己对着app来练。
总而言之,千万别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选择之中,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句话:“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人生不是选择题,而是主观题
生活是复杂的,并不只有两极,在“是或否”、“要或者不要”之间,通常存在着非常大的选择余地。
但如果你陷入了思维狭隘之中,只专注于眼前的选择,你就会对其他选项视而不见,不仅错过了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还会因为错误的选择弄得心情烦躁,甚至遗憾终身。
就像一句俗话所说:“如果你拥有的唯一工具是锤子,你就会把所有问题都视为钉子。”
所以,要做出正确的决定,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不信任“是或否”的决定。
正如希思兄弟所言:
我们希望每当你看到或者听到那几个字时,脑海就要响起警铃,提醒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
人生不是选择题,更不是判断题,而是一道主观题,你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设计一道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到那个时候,就不会再有什么“选择困难”可言,因为问题的答案不是别人设定好的选项,而是你自己一手创造的。
-
正视自己的想法,并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依附于他人,不悲叹命运的捉弄,不受困于内心的枷锁,你也可以绽放无限光彩。
一个人真正成长的4个迹象
一个人内心开始强大的4个迹象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看他还钱的样子
富书第一次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女娲作者: 简介:唐一,富书签约女娲作者: ,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现居广州,知乎@躺糖,豆瓣@唐汤堂糖,微博@堂堂唐哥。本文首发富书(ID:zhongchoudushu),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百度搜索“哪个妞污”,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哪个妞污网ngn5.com,您的女娲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女娲社区 哪个妞污? 那个妞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