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传奇-26
来自琦记杂谈 00:00 17:45
1939年,党卫军找到海森堡,让他领导德国的核计划。说白了就是利用最新发现的科学成果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毫无疑问,大家都清楚。这是个军方的项目,不大可能是民用目的。大家嘴上没说,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战争已经打响了,德国已经灭掉了波兰。打仗的情况之下,科学家得到的科研资金其实很有限。战争那是烧钱的机器,整吨的钢铁送进炮管里面打出去炸掉,那是相当花钱的,所以战争是个吞金的怪兽。而且德国是总体战,德国的一切都围绕战争展开,和平民用的东西,还是靠边站吧。所以军方能拿钱出来给科学家搞研究,科学家心里当然是愿意的。但是在当时核裂变刚刚发现不久,大家都不知道这东西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原子弹其实只是核能利用的成果之一,不是全部。要想让原子核里面的能量乖乖的放出来,那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其实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先要在理论上建立一个体系,那就是传说中的链式反应到底能不能发生,而且发生以后能不能控制得住,这一切都是未知数。首先一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到底什么东西才能发生核裂变,什么东西能发生链式反应呢?1939年底,海森堡就确认了核能这东西的确是存在的,是可以利用链式反应来获得大量的能量。普通的铀238肯定是不行,因为铀238要发生裂变必须用速度非常高的中子打它,打碎了以后产生的是速度非常低的东西,也就是说打碎一个铀238的核之后产生出来的中子对旁边的铀238的核没任何作用,打上去没用,不会形成增值型的链式反应,只有到氢弹的时候铀238才能派上作用,这是后话暂且不说。需要高浓度的铀235是可以用来做核裂变物质的,因为它可以进行链式反应,用慢中子打了以后可以分裂,分裂出来还是慢中子,慢中子再打其他的铀235原子核,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链式反应就进行下去了。但是铀235在自然界的含量微乎其微,有个0.72%就算高的了,要想把这东西给提取出来,那是难上加难,这东西化学性质跟铀238一样。想靠化学提纯,那是不可能的。到底该用啥办法来提纯铀235呢,这东西还没啥头绪。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铀238上做文章,这东西毕竟多。看看能不能把铀238变成能裂变的物质。海森堡把这个差事交给魏扎克,这个魏扎克是专门搞实验的。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扎克
第二个问题就是光有了裂变物质还不行,还需要减速剂。费米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中子的快慢对核裂变是很重要的,这个现象是费米发现的。当年费米用中子源来轰击金属,金属产生了人工放射性,这个最早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的,结果费米在中子源和金属之间插了一块铅板,按理说把中子源挡住了,人工产生的放射性是不是会变差呢?结果金属的放射性反而增强了,这大大出乎了大家的意料。费米就觉得这东西太有意思了,后来又换了蜡来做这种实验,因为铅密度非常高,所以就换个低密度的蜡来做实验。结果他发现金属放射性更加强,比直接照射还要强。为啥隔了一层蜡反而更强,这个就很奇怪。费米发现,这东西跟中子的能量有关系。中子要是太快了,反而不容易被原子核俘获,就好比打斯诺克台球啊。要是球速太快了,反而不容易进洞。必须是速度角度都合适才能打进去。原子核也是这样,中子太快的话,容易错过,不容易俘获。加进一部分能够使中子减速的物质,反而使得更多的中子被原子核捕获。费米感觉应该是石蜡里面所含有的氢原子起了作用。中子跟质子质量差不多,撞上刚好可以减速。那么哪里的氢最多呢?氢气吗?氢气不行,密度太低了,那就是水了,水就是一氧化二氢。费米预言,拿水来做实验,应该效果更好。他们扛着中子源和金属桶,来到实验室后边的喷水池旁边摆开了阵势,把实验装置放进水里。果然,盖革计数器噼啪作响,放射性很强。就因为这个,费米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奖。费米可是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人,就因为他老婆是犹太人,他就跑美国去了,德国这边没捞到费米,绝对是一大损失。费米那是理论和实验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
海森堡是物理学界的人,当然知道这一切了。他预计需要去找合适的减速剂来增强链式反应。费米用的是水,那水是不是最好的减速剂呢?他发现不是,有一种东西比水效果还好,那就是重水。重水就是两个氘核和一个氧结合,氘是氢的同位素,在自然界重水是存在的,而且盐比较少,提炼起来也很难,但它毕竟还是能提炼的。重水这东西能当作减速剂来用,另一方面碳原子也可以减速,石墨也可以做减速剂。知道了那就安排人手去做实验吧。法国人这时候,也在研究原子裂变方面的东西。领头的就是约里奥·居里,现在她基本上是法国原子物理界的掌舵人啊。她认为石墨不太纯,不好用,生产纯石墨比较麻烦,还是重水比较靠谱。不过重水比石墨贵的多,因为太罕见了,整个欧洲也没多少地方能生产重水,基本上也就挪威能生产出少量重水,产量很有限。大家就都盯上挪威的重水了。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都盯着挪威,挪威一摆手说我是中立国,两边不得罪啊。法国特工就潜入挪威,想尽办法把重水运出来185公斤,弄到了法国就交给了约里奥·居里了。海森堡也认为重水靠谱,石墨得做实验,后来做实验得到的数据总是不理想,就认为石墨的确不行。他哪知道,这不是石墨不行,而是有人给他下套。石墨是有人故意馋了杂质造成实验失败,不过海森堡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种事存在,当时他不知道。
二战时期挪威的重水工厂
到了1940年,德国的铀俱乐部工程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结果了。他们发现,用铀238来制造钚239,也是个不错的路子。钚239这东西是人造出来的,不需要从自然界提纯。但是大规模的制备钚239非常的麻烦,还要想法子搞出个生产装置反应堆来才行,反应堆谁能搞出来呢?这方面最擅长的就是费米,结果把人家放跑了,所以目前在德国人看来还是铀靠谱儿。就在这一年的4月份,德国突袭丹麦,几个钟头就解决问题,丹麦的当天就宣布投降。德国人虽然占领丹麦,但是还是让他们自治,大批的犹太人还是留在丹麦没走。波尔也是丹麦人,所以他也在尽办法帮着犹太裔的科学家赶紧跑,再不跑万一德国翻脸来丹麦抓犹太人那就麻烦了。不过玻尔和海森堡这对师徒可就成了冤家了,玻尔的祖国正在被海森堡的祖国侵略,这两人见面那就太尴尬了。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德国在打丹麦的同时兵锋直指挪威,挪威也扛不住啊,王室和政府全都退到了北极圈内300多公里了。但是挪威算没能全部被德国占领,不过挪威的重水工厂就落到了德国人手里了。后来德国又发大军横扫西欧,没几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全都投降了,他们根本撑不了几天。随后德军打到了法国境内,法国最多一个多月也亡国了,但是还没亡国那阵,巴黎城里的约里奥·居里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各种数据报告全都打包藏起来,该销毁的全销毁,能运走的都运走,去英国吧,对了还有那185公斤重水,德国人已经冲过来要了,完全不能便宜了德国人,结果这185公斤重水就装上商船运到了英国。但是约里奥·居里自己没走,她坐镇巴黎,还剩下很多仪器设备搬不走,她要保证剩余的东西不能让纳粹给糟蹋了,自己也绝不跟纳粹合作,还得守着物理学研究所这个摊,她倒是跟游击队来往及其密切。果然后来德国人占领了巴黎,就老是有德国人来找约里奥·居里聊天,巴不得她为德国服务,但是约里奥·居里肯定是不干的。
当时德国还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有一个非常大的铀矿,这是德国人搞核武器一个重要的资本,但是铀矿石品质最高的不是在捷克斯洛伐克这边,而是在非洲的比属刚果,就是现在的刚果,在当时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其实美国方面也都知道这个矿很重要,老板自然是比利时人,所以盟国方面就问老板,你那里有多少有矿石在比利时存着啊?老板说有1200吨啊,英国人说赶紧运出来啊,老板说是分散在各地凑不齐啊,也来不及了。就这样这1200吨的铀矿石就留在了比利时。其实哪有凑不齐啊,这些矿石都在同一个冶炼厂里堆着,这个老板说谎,他没告诉英国人。结果比利时一陷落这1200吨矿石就全落到德国人手里了。这个老板吓的不行,赶紧跑到美国,自己一直在美国遥控指挥着非洲的矿开采。他下令,刚果矿上的铀矿石直接运到美国来,同时把矿山关闭、工人疏散、所有场地放水淹没。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被占领了,德国人很可能会把手伸过来,所以不能叫德国人弄了去。后来美国人说别啊,你放水,我们也没法开采了,还是我们去挖吧。于是美国人就搞到了3000多吨的优质铀矿石,这是美国后来搞原子弹一个雄厚的物质基础。
至此德国人已经掌握了两个重要的战略资源了,一个是铀矿石,一个是重水。而且呢,德国人最早建立了军方背景的项目工程也就是铀俱乐部工程,英国的合金管工程、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都在后面,美国也没觉得这东西是能派上用场,觉得太难太遥远,对德国人来说也算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铀俱乐部工程的推进工作可以大大加快了,毕竟有资源了。海森堡在柏林和莱比锡两边来回的跑。他有一位助手,叫多贝尔,他擅长实验,海森堡本人擅长理论,这两个人搭档是非常默契的。他们在莱比锡搞了个实验装置,叫莱比锡1号装置。其实就是个微型的反应堆。1940年8月,莱比锡1号(L-I型)反应堆成功通过实验证实重水用作中子减速剂的可行性。当时莱比锡工作组采用的是球形反应堆,按照海森堡的计算,假如采用莱比锡1号堆的数值模型推演,那么将需要5吨重水和13吨的铀才能实现链式反应。海森堡当时心里就凉了,要13吨纯的铀235那是多大的代价啊。铀235含量仅有0.72%。要想富集起来那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不容易。需要13吨纯净的铀235才能爆炸,那看来在战争期间想造核弹是没戏了。当时海森堡拿莱比锡1号堆得出来这么一个结果,哪知道后来因为这么一个结果他悔的肠子都青了。
为啥会要这么多铀235呢?这要从一个概念,叫做“临界质量”讲起。一个铀235原子,被中子打中了,然后发生了分裂。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然后打碎的那些粒子继续撞击其他的原子核。继续把其他的原子核也打碎,这样就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如黄河泛滥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是这样的链式反应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原子数得够多。要是只有一个原子,那么裂变了也就裂变了,那些碎片是谁都碰不到啊。假如有两个原子呢,其中一个发生裂变了,另一个被砸到的几率也很小很小啊,所以必须有足够多的铀235原子才行。那么算起来,这些原子最小有个总质量,那么这个连锁反应才能持续的下去。海森堡就大约估计了需要的总量,那就是13吨。13吨的纯铀235这东西不好找,特别是战争期间。但是海森堡不气馁,继续努力。莱比锡1型反应堆实验成功半年之后,改进的莱比锡2型(L-II型)推出,之后又有莱比锡3型(L-III型)。海森堡这边有进展,但是整个铀俱乐部工程却不是劲往一处使。一开始有人提议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立核心科学家,以担负起统筹规划、资源调配、冲突调解等任务,大家都听他的。汉堡大学的哈泰克教授就强烈反对,他强烈反对这一近似于军事化管理的提议,他觉得这个东西学术还是要自由的。于是在这种氛围下,铀俱乐部进入了N分天下、各自为战的局面,说海森堡是技术负责人但实际上他负不了这个责,大家有时候相互都不买账。哈泰克教授跟海森堡他们是平行的另外一个小组,他们也在研究减速剂、反应堆之类的。他们提出要用干冰作为减速剂,干冰这东西本来就是二氧化碳,碳原子能起到减速的作用,但是在低温下氧原子不太起作用。二氧化碳的好处在于,特别容易提纯,比石墨要方便。哈泰克觉得这个想法挺好,就想实验一下。但是他需要300公斤铀啊。他找领导批,领导手里也没有那么多的铀。他去找海森堡,海森堡不配合,他觉得哈泰克有个100公斤就够了,俩人为此还闹矛盾。结果后来哈泰克东拼西凑的到处去凑铀,人家化学品公司送来的15吨干冰就在那放着,还是大夏天,然后就慢慢的气化,眼看干冰越来越少他铀还凑不齐,之后也没剩多少干冰了,最后哈泰克的实验结果不太理想。他不得不转而搞起了重水方面的研究。这也算是德国铀俱乐部内部协调管理上的问题吧,一开始就拧不成一股绳。当然啦,还是和德国人自视太高有关系。他们认为,自己的科技水平天下第一。自己搞不出来,别人也搞不出来,况且德国人并没花太多的钱,几百万马克并不能真的算是啥大钱,整个工程的研发团队也就100多人,现在一个大点的公司研发团队还超过100多人了,这些人根本就不够用。后来海森堡的莱比锡4号装置成功实现了中子在核裂变中的增值。整个反应,中子越来越多,算是个阶段性成果,这已经是1942年的事了。
德国人完全不知道他们对手的情况,他们还以为自己的科技成就是领先的。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正聚集起来,他们展开一场超大规模的科研行动。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开始只是拨款给希拉德等人去研究一下可行性,办公室开始设在了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因此原子弹工程又被称为曼哈顿工程。不久以后工程就开始升级了,美国人感到战争打的越来越激烈,美国虽然当时是中立国,但也要时刻准备,所以武器研发工作也就越来越紧了。特别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人立马调整团队往里扩充人员、投钱,整个项目就是以研发核武器为明确目标的,而且他们有非常强的组织管理。项目的总负责人是美国人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工程协调管理啊、理论啊都很强,人家跟海森堡也算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哥廷根出来的。
曼哈顿工程部分科学家,左三为奥本海默
还有一位海森堡的师兄弟也参加了曼哈顿工程,他就是约翰·惠勒。他是玻尔的学生和助手,他岁数比海森堡这一辈小,号称哥本哈根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因为他活的够长,活到了2008年。1939年他和老师玻尔,还有苏联的弗朗克尔一起提出了核裂变的液滴模型,核裂变到底是怎么样的?你以为一个中子打过去原子核啪一下就碎了吗?不是这样的。原子核包括了中子和质子,他们认为原子核呈液滴状。当外面一个中子发射出来击中这个“液滴”,它就会开始剧烈振动,并逐渐拉伸成花生状,最终一分为二。这就是他俩研究出的“液滴模型”,它为后来的原子弹制造打下了基础。惠勒后来也当老师,他教了好多好学生,其中一个好学生叫费曼也参与了核弹的研究。我们后文还要提到他。他是个量子物理学界非常重要的人物。
液滴模型
要知道美国人果然财大气粗,花钱研制原子弹那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召集了大约15000多名优秀的科学家参与,德国人就显得很寒酸了,但德国人自己还不知道呢。1941年,海森堡去了一趟哥本哈根,他去见了老师玻尔,他们还能像过去那样坦诚相见吗?他们又会谈些啥呢?请看下回分解。
内容出自《科学史评话》吴京平老师,本文仅个人学习及娱乐之用
百度搜索“哪个妞污”,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哪个妞污网ngn5.com,您的女娲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哪个妞污? 那个妞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