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4岁的我,如何面对中年危机?
这些微博看的我有点丧,微博好友都是同龄人,或者说“90后”,怎么就一副陷入“中年危机”的样子?
其实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的概念最早源于加拿大裔英国工业心理学家Jaques, Eliott,指40~55岁的个体,尤其是男性,面临机体的衰老而出现的一种强烈的内在焦虑与恐慌感。但即使1990年出生的人,今年也才28岁,为什么就中年危机了?
这首先逃不开我们现在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暗示引导,他们粗暴地发明了很多“老”:“初老症”、“25岁魔咒”、“30岁是道坎”、“30岁还没结婚生孩子就是大龄剩女”等等,甚至就连联合国官微都凑热闹,告诉我们 “青年”的定义是15-24周岁,92年就已经被划为中年人行列。
我们就这样被生拉硬扯地对号入座,只感背后时光追赶,恐惧与日俱增,自己的世界再也待不下去,只能不情愿地爬出来,面对现实。
不像是我们的父辈、祖辈,我们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最为充裕的时代,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政策,因此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几乎倾注了整个家庭的关注和呵护。还记得从我开始记事起,“自私”、“被宠坏”、“叛逆”这样的标签就已经满天飞了,但我真正长大后才明白:这些标签其实纪念着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洋溢。
时代不同,人生阶段的进展便也不同。我经常会听见一些朋友跟我发牢骚,说他们的父母经常催他们恋爱结婚生子,催他们踏实努力工作别太折腾,每每都会带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以“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呀…”开头,磨叨个不停。因为相比在这个时期大多已经完成了组建家庭、巩固事业的他们,我们确实“落后”了许多。
可是要知道,我们经历的可是一个教育最为漫长的时代呀。我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长,23岁大学毕业,25岁硕士毕业,30岁博士毕业。事实上,好多人并不是有多热爱这个过程,而是被时代的洪流推到这个进程,并对此无能为力。
记得我去年12月快毕业的时候,我妈一直在劝我读个硕士,她的理由特别简单却听的我心酸不已:“你看看现在国内硕士学历才是毕业求职的起点,有高学历你找工作轻松点,再说妈妈不想让你这么早就进入社会去经历它的残酷,在我还能供的起你的时候你就多学学东西吧。”
社会的残酷,到底有多残酷?我们从小就在一个 “好好学习——成绩优异——前景光明/找到好工作”的体系中长大,等真正离开校园之后发现,面对的是变化多端的社会规则。在这里,勤奋已经无法成为我们取胜的砝码,还要被出身、机遇、眼界、社会关系等等而左右自己的就业和生活。
除此之外,社会的急剧变化,高涨的房价,固化的阶层…,每一个都像一座巨山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
渐渐地,我们从开始质疑自己“努力真的有用吗?成功是可以自己争取的吗?我存在的意义何在?”,到慢慢被社会的残酷打败,学会认命,为了挣钱过着麻木而平庸的生活,忘记了当初的梦想和热血。
但最可怕的是,突然有一天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认识的人取得成功了,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在告诉你一个不想承认的事实:我们其实活在一个黄金时代。
就像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鸽子》里写的一样,一个银行的看门人十几年如一日地过着公司、家两点一线规律又无聊的生活,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内心的平静。但就在某天早晨,一只鸽子的到来却将这些都搅乱了,他开始陷入了恐惧、紧张和迷惘之中。
我们身边朋友的成功就是那只“鸽子”,唤醒了我们壮志难酬的苦楚,撕开了我们为现实不得已选择平庸的伤疤。父辈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我们不想去过的,但是我们因恐惧那种连明天都说不准的日子,也走上了这条道路,开始躲避逃离这个时代。
于是,焦虑和不知所措产生了:是继续不回头地走下去还是找回当初那个因梦想无所畏惧的自己?
23岁零两个月的我,也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着从毕业到迈入社会的焦虑和迷惘,资历尚浅,没法用一双阅尽生活沧桑的眼和过来人的角度,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我想讲两个故事给你们听:
第一个是我在新西兰皇后镇跳伞的时候碰见了一个66岁的老太太,满头银发却笑的像个20岁的小姑娘般肆意张扬,先开始我以为她是陪孩子来的,后来发现竟然是她自己来跳,这让我之后的目光一直离不开她。
下降过程中的教练和我
签过生死状后,我们登上了飞机。第一个跳的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在飞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面对一万五千米的高空,他吓得放声大哭。紧急时刻,老太太冲他吼了一句“嘿你看看我,赶紧跳吧”,小伙子顿时滑稽地憋住了哭声闭着眼睛被教练一起带了下去。
等跳完之后我立马跑去拦住那个老太太,寒暄了几句后,我不好意思地问她:“你怎么敢跳这个呢?”
她大笑了几声回答我道:“我怎么不敢?因为我太老了吗?66岁很老吗?我只是过了6个11岁啊。我们有个俱乐部,里面的跳伞记录是一个84岁的人维持的,我这都不算什么。”
她见我还是一副目瞪口呆没缓过神的样子,笑着又补了一句:“小女孩你记住,做自己想做的事,什么时候都不晚。”
这句简单的话力量很大,常在我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时浮现。
最近,七门儿来了一个31岁的程序员老张,中年危机这个事情我是第一时间问到他的,他认真地回我:“我又没到中年,哪来的危机?”,我是下意识地就觉得他没说实话怎么可能没有,这时七门儿主编程一哥补了一句“你觉得如果他中年危机了,还会从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跑来搞内容创作吗?”
这让我对他的好奇更重了,下班的路上跟他聊了好久,发现他是一个经历很丰富的人,走过的路很多,做过的选择也很多。
我和老张充满智慧的问答
比如他选择来北京打拼只是在bbs论坛的朋友给他发了一个他感兴趣的招聘信息,比如他曾放弃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职位,比如他写了一部十多万的、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小说,比如他来米未工作等等。
我问他放弃这么些年当程序员所带来的一切觉不觉得可惜,和转行这个决定后不后悔时,他说他不后悔也不觉得可惜,但是下定决心也不是像别人眼里看到的那么潇洒坚决,背后有很多纠结考量和挣扎。
可是“只要想到我写代码一两个小时就会觉得烦,写文字一天不动地方却也不觉得累和烦,我就做出决定了。再说我又没彻底放弃程序员,现在不还可以帮七门儿倒腾倒腾数据么。就算如果有一天发现这条路不行,再回去呗。”
这种对生活的泰然和豁达让我羡慕。
故事里的两个人,他们各有各的优点,但是相同的都是他们都能找得到自我:知道自己是谁,要为什么活着,应该追求什么。这在我们现在社会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儿。巨大的社会压力已经让人没有剩余的心理空间去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进而去探索自我。
所以一旦社会巨大的压力来临,年轻又“缺少自我探索”的我们就轻易地产生焦虑,随着焦虑感越来越重,所谓的“中年危机”也就找上门来,然后发现自己似乎快要被社会抛弃。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我觉得这有些像我们所在的时代,雾霾、房价、竞争、户口等等“各样事物”似乎把我们逼的对这个时代充满抱怨,但是却忘记了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更大的宽容和自由寻找自我,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实现梦想。
所以如果90的后的你还被“中年危机“拖累的焦头烂额,对未来充满绝望时,可以试着去找找自我,因为就像曾遭受精神危机的赫尔曼·黑塞在小说《德米安》中写的那样: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也许,比我阅历多经历多的你可以说我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危机”不是一个“找到自我”可以解决的,但我依然愿你找到自我,抛却年龄带给你的束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是可爱的硬广分割线———————
看看你们干的好事儿!《小学问》上线不到一周,就直蹿畅销榜榜首啦!
往日榜首《好好说话》内心os:我曾经是个王者,后来《小学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