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家级非遗万荣笑话如何在新的时代“逗死你”
新华社太原7月8日电(记者王劲玉 王菲菲 马平)在汾河与黄河交汇的黄河东岸,有一座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县城――山西万荣。笑话是该县最亮眼的名片。这种起源于田间地头的传统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现代表演形式的融合下,万荣笑话走出了“说学逗唱”的新模式,继续传承着它“认死理、犟到底、逗死你”的精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笑话现有2名传承人,分别是82岁的解放和72岁的王克勤。解放老人主要做文史研究,从事了几十年的相关文化整理工作,是万荣笑话的活字典。多年来他对万荣笑话追踪溯源,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大众。而王克勤老人则重在表演,每个段子都信手拈来,把口头文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且开堂授课,传承这项文化遗产。
万荣笑话,原叫“万荣挣”,以认死理、犟到底等精神为元素,大多表现的是自我调侃。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万荣人承袭“万荣挣”的基础模式,提升笑话的境界,创造出许多幽默段子,就形成了现今的万荣笑话。
万荣为何会盛产笑话?众说纷纭。有人说,过去社会黑暗,万荣人针砭时弊,由此产生了口头讽刺文学;也有人说,万荣是个农耕区中的商业区,万荣人与周边人显著不同,被贴上独特的标签;还有人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是万荣人,他的性格特点影响了当地人;甚至还有人研究认为,这是因为万荣土壤化学成分与众不同……
郭澄是万荣笑话的爱好者。他讲笑话绘声绘色,一张口就迷住了一群人。记者采访时,郭澄正在笑话广场上为一群锻炼身体的小朋友讲笑话,“随时随地都能来一段,不管是谁,一准把他逗乐了。”说起笑话,郭澄总是这么自信。
万荣笑话常取材于人们出现的过错和常犯的毛病。在万荣县,有一座“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与世界最高的纯木佛塔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在飞云楼上,王克勤老先生随口就来了一段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在万荣,笑话不仅能够讲,还能够唱,在广袤的农村,人们用创新的方式将笑话演变成为另一种表演艺术,带给更多人欢乐。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蒲剧在晋南地区流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万荣笑话形式不断创新,与蒲剧相结合,产生了蒲剧笑话剧,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记者采访时,万荣县蒲剧团正在荣河镇北火上村给老百姓表演笑话剧《麦田风波》。一个现成的戏台子,几个演员,台下密密麻麻的小板凳,老人小孩挤到一堆,演出就这么开始了。老人们看得捧腹大笑,小孩子则乐得直跳脚。蒲剧团负责人说,这就是笑话剧具有的独特魅力,源于这里,再回馈这里。
“这出剧讲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麦田里捡了一个口袋,结果因为拿反了。这对农民夫妇就说口袋上面没口子,下面没底,用不了,结果‘聪明’的夫妇想出了把上面剪开,下面封住的办法,还自得其乐。这就是万荣笑话的‘挣’,也是万荣人倔强的实例。”郭澄说。
79岁的李栋梁老大爷是荣河镇北火上村人。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听万荣笑话,年轻的时候还能讲几个段子,对万荣笑话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笑话表演形式,让老人看着更是欢喜。
为发展万荣笑话,万荣成立了笑话协会,组织会员深入基层,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搜集、整理、创作新笑话。该协会还面向全国征集原创笑话,激发民众对笑话的热情。
近年来,万荣将笑话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大力开发,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与万荣笑话相关的产品。
在银河万荣笑话传媒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只倒着走的手表。手表的刻度是反着的,时针、分针、秒针也是反着走。公司负责人介绍,这只手表最能代表万荣笑话的精髓,说明了万荣人的逆向思维。
而在八龙文化传媒公司,一个名叫“乐乐”的娃娃吸引了记者。它是一款智能玩偶,可以分别用方言和普通话来讲万荣笑话,并能与人聊天、对话、唱歌等。在记者和“乐乐”交流时,他能精确地执行记者的指令,也成功地把记者逗乐了。
此外,把各种笑话形象的实用物品做成产业,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随着时代变化,万荣笑话题材、传播模式和艺术形式都发生变化,其地位也受到重视。众多的万荣笑话被赋予时代精神,内涵由原先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演变升华为现在的机智幽默、发奋敢干、决不服输的万荣精神。
在万荣,笑话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传承人认为,万荣笑话的传播和传承也面临挑战,现在新创的能流传的笑话越来越少。为了传承非遗,王克勤在自己家的小院里开设了万荣笑话讲习班,常年培训青少年讲笑话,并带着大家到各处表演。(完)
[责任编辑: 武斌 ]
更多文章请关注:哪个妞污,那个妞污! ngn5.com 女娲之幽默笑话吧 ngn5.com/category/youmoxi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