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志》上帝与良知同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良知拒服兵役者” – 哪个妞污

《军人志》上帝与良知同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良知拒服兵役者”

(温馨提示:本文约5000字,配图17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2017年,好莱坞战争巨制《钢锯岭》再现了二战时期美军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第1营B连的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T·多斯(Desmond T. Doss)的战斗生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在于,一名因为宗教信仰而拒绝拿起武器的士兵是怎样获得美军最高军事奖章——荣誉勋章的。实际上,类似于多斯的这种群体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良知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或称之为“基于道德或宗教信仰原因拒服兵役者”。

传统悠久

“良知拒服兵役者”是基于思想、道德或宗教信仰的原因而“宣称拒绝服兵役”的人员,其中宗教信仰因素占据了绝大部分——因为这类人出现于基督教诞生之后,基督教的一些教派高度宣扬和平主义,这些派系的教徒自然成为强烈反对战争的人员。

“良知拒服兵役者”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由于他们的信仰和行为通常都会与当时的法律制度或政府意志相冲突,得到的下场往往非常凄惨。马克西米兰(Maximilian),这个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良知拒服兵役者”,在公元275年时被罗马军队征召,但他告知努米底亚的罗马地方总督,他本人因为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而不能服役,由此而被处死,年仅21岁。他也因此被基督教认为是“殉道者”,冠之以“圣·马克西米兰”之名。

上图是历史上的第一位“良知拒服兵役者”圣·马克西米兰。

1575年时,荷兰奥兰治王朝执政威廉一世(William I,又被称为“沉默者威廉”)颁布法律,允许荷兰基督教新教门诺派教徒以缴纳金钱的方式代替服兵役,这是历史上较早的承认“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法律。

18世纪中期,英国颁布法律,禁止强迫贵格派教徒服兵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正式立法:当时,英国首次尝试组建民兵部队,作为国家专业军事力量的储备队伍,在1757年“民兵选拔法案”(Militia Ballot Act)中有专门条款,贵格派教徒可免服兵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传统兵役制是志愿役,不存在强迫性的义务兵役,但在16-19世纪期间,陆军和皇家海军偶尔也会因为战争需要扩充兵力而强征人员入伍,不过被强征的人员有上诉权,例如被强征的水兵就可以向海事法庭上述。

至于美国,“良知拒服兵役者”在独立战争期间便已出现。但各州对此的政策不同,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州,“良知拒服兵役者”需缴纳罚款,费用约等于他参加军事训练所花费的军费。那些拒绝支付这一“特别税款”的贵格派教徒,面临的是没收财产的惩罚。

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正式施行征兵制,虽然“良知拒服兵役者”的相关条款在兵役法中没有显现,但潜规则盛行。这类人可以花费300美金(根据2017年的汇率,这相当于4674.34美金)雇人去代服兵役。至1864年,兵役法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允许“良知拒服兵役者”花费300美金用于补贴伤兵和病患,以此免除服役的义务。而南方的“良知拒服兵役者”,最初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们要就逃难到北方,要就躲进深山老林里,或者加入军队但拒绝使用武器,或者坐牢。1862年底至1864年,南方允许“良知拒服兵役者”缴纳500美金(根据2017年的汇率,这相当于7790.56美金)给公共财政,以换取免服兵役。

上图是美国内战的一幅政治漫画,描绘的是北方的一名“良知拒服兵役者”前往招兵办公室缴纳罚款。

帝国的“良心”抑或“懦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中也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其中英国数量众多。

战争初期,英国大批热血青年在“为了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感召下入伍从军,踏往海峡彼岸的死亡沙场,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他们以道德或宗教信仰的角度,反对政府的征募和招兵海报,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之为“懦夫”。据统计,英国在一战期间认定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共有1.6万余名,其中传统的和平主义者——贵格派教徒占了很大一部分。

不过,在经过头两年的残酷战事后,当初激情澎湃的志愿从军热潮已经被血腥的现实击退,志愿服役者的数量大幅度下滑,英国出现兵员缺口。对此,英国政府破天荒地立法施行义务兵役制:1916年1月提交议会,3月2日“兵役法”生效。这部兵役法适用于英国所有18-41岁成年男性,但不包括以下人员:已婚人士、有孩子需要抚养的丧偶人士、已经在皇家海军服役的人员、神职人员、在无需服役的岗位上工作的人员。1916年5月,兵役法的一项补充条款将已婚人士也列入服役序列中。至1918年,英国兵役法规定将服役人员的年龄拓宽至51岁。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这部兵役法有一个重要特征:“良知条款”。这是反战人士通过反征兵基金等机构以竞选方式进入议会参与立法的结果,以确保“良知拒服兵役者”获得免于征召的权利。英国政府通常不批准个人拒绝征召,但该法令允许个人通过向军事法庭申诉来请求豁免服役。

上图是英国1916年兵役法颁布前夕的宣传海报,呼吁那些有条件获得免服兵役资格的人,在1916年3月2日兵役法生效前尽快到地方法院进行申请和备案。

根据“良知条款”,有3类“良知拒服兵役者”为政府所承认:

1.“绝对主义者”:绝对反对战争的人员。这类人不愿意在任何对战争有影响的非战斗岗位上工作。

2.“替代主义者”:只愿意从事军事以外的工作的人员。

3.“非战斗人员”:可以参军但不接受任何战斗训练的人员——按英国的标准,《钢锯岭》男猪脚就是这类人员。

根据这一条款,军事法庭可以完全赦免“绝对主义者”的服兵役义务,但前提是他们必须能够证明自己是“绝对主义者”;军事法庭还可以允许“替代主义者”从事平民工作、确保“非战斗人员”被派遣到“非战斗部队”(Non-Combatant Corps,简称NCC)服役。

“非战斗部队”是为了配合兵役法的实施,英国陆军于1916年初专门成立的特殊单位,至1916年6月,共组建了8个非战斗连,安置3400余名那些没有接受战斗训练的“非战斗人员”。该部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类似于劳工部队(Labour Corps),如修路、砍伐木材、采石、维护公共卫生、搬运物资等。他们的军衔都是二等兵或一等兵,并与其他英军士兵一样,穿着军装,受军法军纪约束。另外,还有少数“非战斗人员”被陆军皇家医疗部队接纳从事急救和护理工作。

上图是发布于1917年8月23日英国《战争插图新闻》上的一幅照片,“非战斗部队”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在修筑一条军用公路。

上图是一战时期英国讽刺在前线服役的“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海报。图中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属于“非战斗人员”,当战友们在堑壕里浴血奋战之时,他们只干些杂活。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个“绝对主义者”都有获得赦免服兵役的好运,至1916年6月,英国军事法庭便收到了748587份请求赦免兵役的申请(其中不乏众多浑水摸鱼者),但整个大战期间,英国仅有300余名“绝对主义者”经军事法庭允许免服兵役。相对地,更多“绝对主义者”受到了军事法庭的惩处。1916年,英国北约克郡的古堡——里士满城堡再次启用,充作一支“非战斗部队”的基地,该部还有16名“绝对主义者”服役,但他们拒绝工作,为此,可追溯到“征服者威廉”时期的城堡监狱敞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欢迎这16条汉子,不久,他们被判处死刑并被赦免,然后“驱逐”到法国战场服役。

这类事件在军队看来毫不奇怪,“良知拒服兵役者”拒绝服从命令,军队自然会有相应的惩处,其中还包括一种相当变态的私刑——“战地1号虐罚”:受刑者呈十字架状被绑在诸如炮轮、栅栏、十字架等固定物体上,每天2个小时,刑期可长达28天。

上图是“战地1号虐罚”的示意图,这种私刑取代流行已久的鞭刑,专门用来惩处部队里的拒绝服从命令的士兵,很多“良心拒服兵役者”也“享受”到这一待遇。

在1916年在法国北部的布洛涅(Boulogne),35名英国“绝对主义者”——包括前文所述的那16人——被五花大绑地游街示众并在阅兵场上被宣判,300余名官兵旁观了这场“批斗大会”。他们都是在法国战场服役却一直拒绝服从命令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听取了关于自身的指控和判决:不服从命令,判处枪决。不过在大会最后,副官宣布,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将军(Douglas Haig)确认了这一判决,但总司令阁下大发慈悲,对他们予以减刑,改判10年监禁。

不扛枪,就劳改

由于战时军事法庭冒出多起囚犯在狱中“非正常死亡”等丑闻,以及一些“良知拒服兵役者”认为自己的赦免请求被不公平地驳回,英国内政部专门制定了一个替代性工作的方案,执行这一方案的是专门成立的“激励委员会”(Brace Committee),因此它也被称之为“激励方案”。具体指导思想是,这些“良知拒服兵役者”若不愿上战场,那么就得作出与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同胞一样的牺牲。

为此,英国的达特穆尔监狱(Dartmoor)和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监狱专门被改造成“工作中心”,安置那些同意在此工作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囚犯,这实际相当于另一种“劳动改造”,不过这类“劳改中心”并不普及。1917年4月25日,普利茅斯市(Plymouth)的市民举行了一次公众集会,抗议普林斯顿工作中心(Princetown Work Centre,即原达特穆尔监狱)的“良知拒服兵役者”的违法活动,对他们的投诉从骚扰妇女到买卖不公都有。而在这里工作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对此地的回忆也不佳,有些人在去教堂做社工的路上被人扔石头。

上图是1917年在达特穆尔,一群“良知拒服兵役者”在进行游行示威。

上图是在普林斯顿工作中心“以工代役”的“良知拒服兵役者”。

据统计,一战期间,英国共有4500名“良知拒服兵役者”被免除兵役,代之以从事“对国家举足轻重”的平民工作,例如农业、林业或社会公益服务;7000名“良知拒服兵役者”被征入“非战斗部队”;另外,还有6000人被驳回豁免请求并被强征入作战部队服役,如果拒绝服从命令,等待他们的是军事法庭审判和监狱。例如在1916年时,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宗教作家斯蒂芬·亨利·霍布豪斯(Stephen Henry Hobhouse)被征召入伍,他和许多贵格派教徒都持以绝对立场:拒绝参与任何军事方面或替代服役的工作,然后被军事法庭强征入伍,又因为不服从命令而入狱。军事法庭对这些“良知拒服兵役者”的审判极为严厉,而且,他们的服刑环境也非常恶劣,许多人难以适应手工劳作,牢房寒冷潮湿,先后有10人死在狱中,还有70余人因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上图是1916年10月,被关押在苏格兰某个劳改营中做苦力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合影,最前排的几人应该是前来探视他们的社会公益团体的人员。

另外,公众舆论给予“良知拒服兵役者”的评价也普遍不佳:懒惰、堕落、逃避责任、只想从他人的牺牲中获利。公众甚至还自发地出现了一种“白羽勋章”。根据英国传统,白色羽毛是懦夫和胆小鬼的标志。当时公众将白色羽毛赠送给“良知拒服兵役者”等不愿服兵役的适龄青年作为“勋章”,就是表达对他们的羞辱之意。尤其是年轻的姑娘也被鼓励这么做,向街上那些适龄服兵役却穿着平民装束的小伙儿赠送白色羽毛。与之相反,那些因为在战斗负伤或疾病退役的士兵都能获得军队颁发的银色战争勋章(Silver War Badge),这个勋章可以佩戴在平民服饰上,以与那些“胆小鬼”区别开来。

上图是一战时期,一幅讽刺“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海报:这名“良知拒服兵役者”的一家人都上前线为国牺牲,他本人却在家里好逸恶劳。

上图是英剧《唐顿庄园》的剧照:一战时期,一名年轻女性给一位不愿服兵役的青年赠送白色羽毛,嘲笑他是胆小鬼。

上图是英国的银色战争勋章。

战后在1918年,英国颁布“人民代表法令”(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其中规定那些被认定在战时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将从1921年9月1日至1926年8月31日被剥夺5年的公民权,但因为这一条款属于最后修正案,以至于没有任何行政机构强制执行该条款。

殊途同归

以下是一战期间,英国一名“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故事,这是战争期间众多“良知拒服兵役者”的一个缩影。

约翰是康沃尔郡(Cornwall)的一个小镇上的相框生产商和镀金工人,1914年大战爆发时正值24岁,他并没有选择入伍参战。1916年兵役法颁行后,他于6月22日被当地法庭传讯,3天后,他填写登记表并发现因为他的“良知拒服兵役者”身份而被法庭免除了战斗义务,转而以“非战斗人员”被送往第3多塞特南部非战斗部队服役。

陆军服役档案包括体检记录,如入伍时的身高体重、外形特征等,但约翰的档案中并未有这些记录,或许在军方眼中,他们这种“良知拒服兵役者”不值得进行体检。

除了1916年时享受了10个小时的短暂假期外,约翰一直在军队中过着忙碌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过了2年,1918年7月22日,对这种日子无比厌倦的他决定不能再在军队中呆下去了,从而选择了罢工。当天上午,他的上级普利斯下士(Preece)发现他未出现在操场上,他带着弗朗西斯中士(Francis)和2名军士最后在宿舍里找到约翰。中士命令约翰马上到操场上集合,但约翰回应说:“我的良知令我无法再呆在军队里了。”中士给他30分钟时间重新考虑一下。30分钟后,约翰给了他同样的回答,他立即被逮捕入狱,罪名是拒绝服从命令。在第二天的审讯中,约翰拒绝了普利斯下士和弗朗西斯中士的反复盘问并保留辩护的权利。1918年7月26日上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不过在同年9月24日,他因为“激励方案”而被释放,并在达特穆尔的工作中心渡过了战争的剩余岁月。

上图是一战时期在英国的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一处监狱里,在此服刑的一批“良知拒服兵役者”,其中后排左四是当时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乔治·萨姆斯(George Samms)。

“良知”无所不在

与英国类似,在一战期间,美国的“良知拒服兵役者”被允许在军队中从事非战斗工作。不过有2000余名“绝对主义者”拒绝从事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工作,这些人毫无例外都被关进了联邦监狱,当时华盛顿州的路易斯堡(Fort Lewis)监狱、加利福尼亚州的“恶魔岛”监狱(Alcatraz Island)、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监狱,都是这些人服刑的地方,其中一些囚犯还得到了口粮短缺、单独囚禁、肉体虐待等“待遇”,以至于造成2名哈特派教徒丧命。

后来,由于战争带来农业劳动力人口短缺等因素,被关押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在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的牵头下,可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或救济公益工作来代替服刑或参军,另外还有一批数量有限的替代性工作岗位,即到华盛顿州刘易斯堡(Camp Lewis)附近的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中充当消防员,或到弗吉尼亚州的精神病院工作。

这里需要提一下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这个组织于1917年4月在费城成立,筹建者是一群贵格派教徒,其目的是为以他们教派为代表的“良知拒服兵役者”和其他反对战争的教派服务。其工作涵盖多方面,如寻找在法国的替代服役的工作、寻找和支持国内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为法国的贫困和无家可归者筹备生活必需品等。

上图是1919年在美国犹他州道格拉斯堡(Fort Douglas)的集中营里,一群在战争时期不愿从军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仍在此服刑。

上图是一战时期,美国的一名信仰门诺派的“良知拒服兵役者”约翰·诺伊费尔德(John Neufeld),他因为拒服兵役而被监禁,后因同意在奶牛场从事替代服役的工作而获得假释。

至于俄国,沙皇政府允许不愿参战的门诺派教徒在俄国南部的林业单位中工作,以替代他们的参军义务。这一项目于1881年至1918年间都在教会的操控下进行,到一战时达到顶峰,共有7000多名“良知拒服兵役者”参与其中。另外还有5000名门诺派教徒组成各种医疗单位奔赴前线,从战场上运送伤兵到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娜斯拉夫(Ekaterinoslav)的医院中救治。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允许那些经审核为宗教性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从事替代兵役的工作。俄国内战期间,弗拉基米尔·切科夫(Vladimir Chertkov)主持的宗教团体联合委员会成功释放了8000多名被迫服兵役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不过当时法律没有普遍适用性,仍有数百名“良知拒服兵役者”被监禁,超过200人被处决。联合委员会也在1920年被解散,不过针对“良知拒服兵役者”的替代性工作一直在实施,直至1936年“新经济政策”结束才终止。

上图是一战时期在彼得格勒(Petrograd)附近的一处林场服役的“良知拒服兵役者”们。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百度搜索“哪个妞污”,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哪个妞污ngn5.com,您的女娲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哪个妞污? 那个妞污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恋上开来,笑话大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