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佛之间通灵达观,是为钵盂炉也
肃穆端庄于世俗之外,凡尘不染于禅房之内,清净安详于发肤之间,参真悟道于大千之上。
内则伴古佛,叩木鱼,陪颂经,理心旌,超乎世间俗念。外则闻天道,观世象,悟松声,随流水,超然乎俗流凡境。其心净焉,其境广焉。
钵盂炉 迷你版
吉金堂 编号:65116
上合天道,下合地理,中合人俗,以朴宣真,参禅悟道,为心之寄托。唯此钵盂炉也。
钵之源渊,众皆曰为随佛教传入中土,差矣!无耳无足之圆形之器,上古已有。钵作为佛教用器而广为人知也。
羊耳钵式炉 带座早期
陈巧色 编号:63770
钵式炉为宣德炉经典之一,有广种福田之意。钵式炉,以紫铜为胎,口圆饱满,丰肩敛足,线条圆弧流畅,形制朴素规正。皮色沉穆润泽,器壁厚薄适中,持之沉稳,有压手感,显因精铜铸炼所致。
海水四龙钵式炉 纯紫铜系列
编号:55804
钵用之材,最早为石,据《太子瑞应本起纪》卷下所述:“佛成道后七日,未食,适有提胃、波利二商主始献面蜜,佛时知见过诸佛皆以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所念,各至须眉山上,从石中得自然之钵,俱奉上佛,佛乃受四钵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为一钵……”
莲花钵式炉
严少英 编号:63274
钵之材质,在汉之前不用金、铜、铁,多为石、陶,且专有装钵之袋称“钵囊”“钵袋”,以便携带,钵破有修者,不过五次,称“五缀”,五缀后再破则弃。唐宋之时,钵已有用各种金属材质者,但仍以唐代“漆钵”最为高贵,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之法钵可当证焉。
衔环钵式炉
严少英 编号:63272
唐代诗人岑参《太白胡僧歌》:“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佛家又有“衣钵相传”之传说。衣者,高僧之法衣。钵者,高僧所用之器物,将坐化去际,以“衣钵相传”,意为继承也。
点金莲花钵式炉
吉金堂 编号:56245
雍容大度,博元淳厚,顺应万变,于人佛之间通灵达观,是为钵盂炉也。人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便祈佛堂寺院,功德善施。学堂书斋寄托中,得以圆满,此钵盂炉之功。故钵以亲和为要,可置于案头焚香把玩也。
敞开胸襟,以盛上苍之德恩,容尘间之万物,化作千卷经书,万字真言,随高僧于禅房诵经,伴信士之礼佛。
深腹钵式炉(带座款)
胡庆松 编号:55972
陪文士于书斋、雅室,寒窗夜读,潜心学问,则又是功德无量焉。故钵式炉理宜敬佛,不可置于案头。只宜供于香几之上,独立香氲也。
圆炉 锦地花鸟鎏金款
陈巧生 编号:55270